行业资讯

聚焦洁普动态,分享行业热点,传递绿色科技,倡导环保理念

废弃地膜处理难题如何破解?

地膜覆盖技术是农业生产的“白色革命”, 是继种子、化肥、农药之后不可或缺的重要农资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等方面作用显著。然而,随着地膜使用量和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地膜如今成了重要的土壤污染源之一,已成为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较为突出环境问题。

农田“白色污染”再革命开始了

2017年中国农膜总产量达到290万吨,残留在土壤里会破坏土壤结构等理化性质,很难自然降解,甚至会造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容易发生病虫害,对绿色生产造成威胁。当每亩残留地膜达3-4公斤时,蔬菜等农作物将减产5%-15%。每次地膜使用后,即使仔细清理,也难免会有少部分地膜因破碎无法清理而残留在土壤中。地膜很难腐烂分解,从而年年积累、越积越多,造成农田“白色污染”。研究表明,土壤中的残留地膜在50年内不会分解,地膜残留量每亩在4公斤以上,就可使农作物减产10%以上。一些地膜中含有或分解产生的有害物质会直接对作物构成危害,并污染土壤、水源,破坏农业生态环境。

当前,我国当季农膜回收率不足三分之二,局部地区地膜残留污染严重。一方面,由于价格低廉,农民为了节省成本,偏爱使用超薄地膜。但是,超薄地膜易碎,不利于清理回收。另一方面,目前,地膜机械回收技术还不够成熟,大部分地区主要以人工捡拾为主,回收成本高、效率低,回收加工企业缺乏盈利空间,难以为继。从现实状况看,我国的地膜回收利用率很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地膜残留一方面因为旧国标膜太薄、易破碎,另一方面因为残膜回收无利可图,各方积极性不高。正如新闻报道中例子那样,残膜清理费时耗力,每人每天多清理10亩地。

农田“白色污染”再革命开始了

去年12月,我国出台了强制性标准《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规定农用地膜的厚度不得低于0.008mm。但由于新国标地膜的成本明显提升,很多农民对新国标地膜并不买账。一些不法企业仍然生产标准以下的超薄地膜。为提高残膜回收率,我国农用地膜从5月1日起实施强制性国标,新国标将地膜低厚度从0.008毫米提高到0.01毫米。地膜回收再利用逐渐正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

洁普环保智能塑料垃圾破碎生产线,是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客户定制一体化的塑料破碎方案。该破碎线回收处理系统设计以破碎、减容、分选、转运为原则,主要处理的料物为PE/PP塑料或PE/PP塑料垃圾混杂物、废旧PP编织袋、塑料袋、生活垃圾塑料、废旧农膜地膜。破碎处理后的塑料成品便于后期清洗,分选,热压切粒做再生塑料颗粒或塑料制品备料,是废塑料资源再生回收利用的推荐设备,广泛适用于废塑料资源回收等领域。

农田地膜污染不容忽视,那么如何解决受地膜污染的农田呢?首先要通过宣传,让农民了解地膜污染的原因及危害,使他们在思想上重视地膜污染问题。其次,加强农田废地膜的清理、回收和处理工作。目前,对地膜的回收利用还存在诸多问题,各地相关部门应制定措施,推动地膜回收再利用。再就是利用优质、无毒、可降解的新型地膜,如醋酸合成可降解地膜等,以可降解膜替代不降解的常规膜,可从根本上解决地膜污染问题。

1 收藏 分享 10

下一篇: 到2023年,医疗废弃物处理市场规模达到122.75亿元!

上一篇: 固废”终结者”—水泥窑协同处置